在推动教育与体育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市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如何将体育回归教育,并促进教育对体育的反哺,形成动态的体教融合共同体。为了落实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确保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兰州市的教育和体育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最近,记者专访了数位教育界和体育界的专家,听取他们对兰州市青少年体育创新与发展的独到见解。
强健体魄,奠定学生未来——记者走访了兰州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的科长沙江。沙江强调,体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的课程,更是在锤炼孩子们的意志、塑造人格的关键载体。他表示,为确保学生每日获得不少于两小时的体育活动,兰州市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试点项目,包括《探索建立中小学阳光体育长效机制》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通过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机制,沙江希望能在提高学生体质与运动技能的同时,将体育发展视作文化和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城关区教育局也提出了创新的《“5+2”快乐健体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将纸上数值转化为实际的孩子运动身影。在实施过程中,沙江意识到学校体育活动面临的挑战,如主城区学校场地有限、师资不足等。他明确表示,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创造一个全方位的活动环境,并鼓励家长和学生更科学地参与其中。
推动学业与体育双向发展的典范——在兰州市东郊学校工作的朱文龙认为,现代教育应回归其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表示,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体育运动是一种缓解压力、调节心理的必经之路。学生们通过运动,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推动教育理念的积极转变。
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汲取力量,体验团队合作的价值。为此,学校积极利用每一个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家校共育模式也得到了充分运用。
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精神——亚运会武术冠军常志昭始终信奉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点亮青少年的未来。他认为,通过体育,孩子们能学会坚持与拼搏,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了推动体教融合,他建议学校要与高校合作,从多维度培养体育特长生,并融合地域特色课程,以实现体育文化的双向赋能。常志昭还指出,家长支持青少年体育教育至关重要,应打破体育锻炼与学业之间的误解。
家长熊浩志的孩子就读于城关区小学,亲身体验了“5+2”快乐健体行动后,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均得到显著提升,学业与体育的良性互动让孩子们的课业更为专注。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他建议学校增加个性化的体育项目,并组织亲子活动,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体育学习。
通过这次访谈,可以看到兰州市在体教融合方面的坚定步伐。教育与体育的深度结合,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就了道路,也在不断推动教育生态的积极变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